安阳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位于甲骨文故乡、殷墟所在地、周易文化发祥地、红旗渠精神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市,是河南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08年的彰德府安阳师范传习所,1949年被命名为平原省立安阳师范学校,1958年更名为河南省安阳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改名为安阳第一师范学校,1978年恢复为安阳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阳教育学院、安阳市第二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安阳师范学院。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建校以来,特别是2000年升本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己任,艰苦奋斗,追求卓越,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现设文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体育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育学院、传媒学院、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经济学院、软件学院、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公共艺术教学部、公共计算机教学部等24个教学院部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开设1个硕士专业、64个本科专业。学校占地1796亩,建筑面积86.1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82万册。学校面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人。
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现有教职工134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7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949人。现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4个、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8个、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3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19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8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4人,河南省教学名师3人、河南省教学标兵14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6人,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6人。在2016年《中国大学评价》教师学术水平排行榜中,我校教师学术水平居全国第319位、河南省第11位,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国家级、省部级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形成了社会广泛认可的质量品牌。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省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学校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承担河南省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培养工作,致力于培养“全+专”的复合型师资;成立创业学院,培养“有担当、会管理、能经营”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成立互联网+应用技术学院,培养实用型电子商务人才;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培养高素质基层公共管理人才;成立国际教师教育学院,培养国际学校双语师资。2007年11月,学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评估中,音乐与舞蹈学类本科专业和美术学、设计学类本科专业均获优秀等次。在2016年河南省第五轮普通本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中,以优异成绩获评一类学校。多年来,学校应届毕业生考研率、就业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安师学子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10余万名毕业生活跃在各行各业,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业绩,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2010年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7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9项(重点项目1项、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4项)、教育部项目36项,382项科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学校建有河南省“2011计划”汉语海外传播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甲骨文信息处理)、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化学节能材料开发与应用、先进机器人研发、光伏并网发电及储能技术)、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汉字文化基地、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汉字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宗教问题研究基地、河南省感知数据智能处理国际合作基地、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硅材料•光伏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99部,获批国家专利84项,外拨科研经费4600余万元。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738篇,其中SCI、SSCI、EI、A&HCI等收录1176篇。学校2016自然指数加权论文值(WFC)在高校排名中居全国第155名、河南省第5名,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充分依托地域资源,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优势,大力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在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培养、汉语海外传播、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汉字文化研究等方面探索出一套成功的经验。建有河南省“2011计划”汉语海外传播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汉字文化基地、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培育基地(汉字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被评为河南省特色品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获批为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甲骨文信息处理获批中宣部国家社科规划办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3项,“甲骨文信息处理创新型科技团队”获批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与加拿大荷兰学院、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先后派出280余名教师、学生志愿者到美国、英国、泰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汉语教学。公开出版的《殷都学刊》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刊,发行到世界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和全国社科规划办资助工程。
近年来,学校荣获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普通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学生资助工作考核先进单位、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高等院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值得推荐的20张河南教育名片、河南省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河南高等教育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典范高校等荣誉称号。
今天的安师人,正秉持“进德修业,博学笃行”的校训、“自强不息”的校风、“至爱求真”的教风和“知行合一”的学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抓好党建为保证,积极推动内涵发展、分类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加快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实现“一提一扩一突破”战略任务、把学校建设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据截止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