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院校

天津体育学院


  津体育学院建立于1958年8月。当时,国家体委、教育部根据华北地区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以及体育师资、竞技体育和体育管理人才匮乏的状况,决定在当时的河北省省会天津市组建天津体育学院,由当时的河北省副省长、天津市市委书记、市长李耕涛兼任第一任院长。

  建校初期,学校拥有田径、球类、游泳、跳水、射击等教学训练场馆以及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我国运动生理学奠基人陈家琦、著名体育管理学与体育场地建筑学专家马喻、体育理论专家牛兴华、运动心理学专家柴文秀、运动生物力学专家刘世藩以及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专家郑必达、姚志珍、张春霈、任福兴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校执教

  当时,学校主要承担为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等省份地区在内的华北地区培养体育师资的任务。1962年,学校首届毕业的本科生充实到华北地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及体育管理岗位。同时,学生中汇集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有42人18项97次打破全国最高记录,学校的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篮球、棒球等运动项目成绩已位居国内前列。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夺得古典式、自由式、中国式三项摔跤冠军。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学校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学校紧密贴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办学,改革以培养体育教师和运动员为主的单一本科办学模式。为适应社会对各种体育人才的广泛需求,学校较早地举办了研究生教育,开展多种体育工作者的培训与继续教育,探索多样化体育人才的培养途径。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等优势学科初步形成,专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世纪之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高,步入博士培养领域。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基本建设投入,一批现代化教学、科研、训练设施相继落成,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现有15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舞蹈学、新闻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英语、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运动康复与健康,隶属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4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学生4430名,其中本科生4101名,硕士研究生329名。

  学校有教职员工463名。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4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天津市教学名师1名,天津市优秀教师4名,天津市特聘教授1名,天津市特聘(讲座)讲授1名,天津市授衔专家1名;副教授以上专任教师115名,其中教授37名,副教授78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4名,硕士学位教师97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65名。

  学校现有六个硕士点,分别是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和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人体科学是天津市重点学科和天津市以建设全国一流学科为目标的“重中之重”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学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2003年第九批申报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学校被批准为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

  学校占地534亩(356018平方米),建有综合训练馆、田径馆、篮球馆、排球馆、游泳馆、舞蹈馆等教学训练馆12座,国际标准的塑胶田径场、足球场和灯光棒球场等室外训练场地20余块。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28万元,现有各类实验室19个,其中基础实验室8个,专业实验室11个,实验室总面积为6655平方米。同时建有实习实践基地99个。

  学校新建图书馆总面积8725平方米,中外文馆藏图书30.24万册,国内外期刊400余种,拥有7套中外文光盘检索系统和包括80余种全文数据库在内的16个中外文检索系统的电子期刊和数据库,宽带光缆接入天津市数字图书馆,可检索图书资源61万册。
 
  目前,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96453平方米、体育教学场地面积11350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宽带网等基本设施齐全。

  2002年以来,学校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6项,发表学术论文1013篇,出版独立撰写和主编的著作、教材74部,参编著作、教材58部,其中有28部为学校资助出版的特色教材。近年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进步一、二、三、四等奖20余项、国家专利两项,连续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第25、26、27、28届奥运会及第11、12、13届亚运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奖,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等20余项。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成果编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其中一项还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学校教师主持和参加的许多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体育工作决策采纳,主持的科研成果《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法》作为国家行业标准颁布实施。

  学校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运动生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健美操》、《武术》、《运动心理学》、《田径运动》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同时还有多门校级精品课程正在建设之中。

  学校积极开展竞技体育运动,棒球项目为中国棒球运动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遍及全国各省市棒球队,与天津棒球队强强合作夺得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棒球冠军。学校软式网球和藤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赛事,为国争光。2002年到2004年的三年中,中国式摔跤项目代表国家和天津市夺得29项国际和全国比赛冠军。在2004年“中国跤王争霸赛”上命名的中国式摔跤史上第一代8名“跤王”中,有2名天津体院学生,2005年又有4名学生荣获“跤王”称号。中长跑、体育舞蹈等项目也在国际和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特殊教育专业19名学生入选雅典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田径、游泳、乒乓球、举重和柔道等项目的比赛中,为中国代表团夺得9枚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打破4项世界纪录。

  学校办有学术期刊《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该刊一直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首批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天津市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中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及《中国社会科学精品数据库》等11家国内外检索机构收录为来源刊。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韩国水源大学、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美国杨百翰大学、越南第二体育大学、韩国东亚大学、日本国际武道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多次进行互访交流,师生到对方校任教与学习。根据交流协议,日本友人内藤敬自1995年至今在学校进行弓道教学,热心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受到中日媒体关注与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

  学校的发展一直得到天津市委、市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中残联等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关怀与支持,李瑞环、张立昌、李盛霖、荣高棠、伍绍祖、袁伟民、邓朴方等领导同志先后多次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天津体育学院凝练出“置身时代发展,弘扬体魄文化”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形成了“依托优势学科,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面向社会需求,拓展专业领域,培养多样化体育人才”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各类体育人才。其中有我国第一个女子体操世界冠军马燕红的教练周济川,女子体操世界冠军莫慧兰的教练刘贵成,国家棒球队教练刘刚、林德望,国家垒球队教练俞昌和,国家体操队教练高健、黄玉斌、钱奎,国家登山队教练宋志毅等为国家竞技体育做出贡献的教练员。还有很多毕业生分别被评为全国或省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体育教师、优秀体育管理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练员、优秀班主任、体育工作先进个人,不少毕业生工作在省、市、地、县各级体育管理部门,更多的毕业生长期工作在体育教育一线,在基层为国家的体育教育事业贡献着他们的聪明才智。

  学校于2001年通过了天津市教委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随机性水平评估,2003年通过了天津市教卫工委对我院进行的党委工作评估,2005年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天津体育学院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更加突出的高水平体育院校。
 

相关天津院校
全球认可
中外合作办学
4+0
咨询